百思通人文历史网
首页 > 历史资料 > 酒文化中不可不知的修身养性之道

酒文化中不可不知的修身养性之道

孟子曰:“禹恶旨酒而好善言。”(《孟子·离娄下》)


(作者:唐东辉,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)

中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:高兴时要喝酒,叫“以酒助兴”;忧愁时要喝酒,叫“借酒浇愁”;热闹时要喝酒,所谓“我有旨酒,以燕乐嘉宾之心”;寂寞时还是要喝酒,所谓“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”……

一言以蔽之,酒是要喝的,关键是如何喝?

孟子曰:“禹恶旨酒而好善言。”(《孟子·离娄下》)

大禹厌恶美酒而喜爱善言。

大禹之所以厌恶美酒,《战国策》中记载了其中缘由:从前舜的女儿仪狄擅长酿酒,酒味醇美。仪狄把酒献给了禹,禹喝了之后觉得非常甘美,但因此就疏远了仪狄,戒绝了美酒,并且说:“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。”

真是一语成谶!此话不幸就在大禹的子孙身上应验了。他的孙子太康“甘酒嗜音”,结果导致“太康失国”;夏桀更是酒池糟堤,“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”,最终被商汤所灭。

与厌恶美酒相对,大禹则崇拜善言。《尚书·大禹谟》记载:“禹拜昌言”。大禹听到善言,就给人下拜。孟子也说:“禹闻善言则拜。”(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)好善之心可谓赤诚。

美酒养口腹,其乱至;善言养心体,其德至成圣。故大禹“恶旨酒而好善言”。

这才是好善的酒文化!

孔子曰:“惟酒无量,不及乱。”(《论语·乡党》)

各人酒量不同,要根据自己的酒量来喝酒,以不至醉乱为限度。

孔子说:“不为酒困,何有于我哉?”(《论语·子罕》)

孔子说,不为酒所困扰,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?这对“为酒所困”的现代人来说,真是不可思议。

“男人不喝酒,交不到好朋友。人在江湖走,哪能不喝酒。”“感情深,一口闷;感情浅,舔一舔;感情厚,喝不够;感情薄,喝不着;感情铁,喝出血。”……由不得你不喝!由不得你不痛喝!

孔子不像大禹一样厌恶旨酒,他认为酒还是要喝的,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:“惟酒无量,不及乱。”

每个人的酒量是不同的,这就不能以喝酒的绝对数量作标准,要求每个人都喝一样多。有的人酒精过敏,滴酒不沾也是可以的;有的人酒量浅,少喝一点也是可以的;有的人酒量好,多喝一点也是可以的。但不管酒量深浅,都以不喝醉为标准。

这才是文明的酒文化!

诸葛亮在《又诫子书》中说:“夫酒之设,合理致情,适体归性,礼终而退,此和之至也。主意未殚,宾有余倦,可以至醉,无致迷乱。”

设酒宴客,若能做到合乎礼节,表达感情;舒适身心,复归人性;礼节尽到,客人退席,就是和谐的极致状态。倘若主人情意未尽,客人还未疲倦,就可以继续饮酒至醉,但不能醉到神志不清。

现代交际应酬,可谓无酒不成席:不喝酒,交不到朋友;不喝酒,谈不成生意;不喝酒,尽不到情谊……正因为如此,醉酒成为酒席的常态。虽然大家都知道醉酒伤身,无奈却都受缚于所谓的“酒桌文化”。

诸葛亮则认为,设置酒席款待宾客的最佳状态是:“合理致情,适体归性,礼终而退”。喝酒只是表达情谊的一种方式,不能本末倒置,为了喝酒而喝酒,以致喝得酩酊大醉;只有合乎礼节地表达了感情,使主客身心舒适、人性复归,终礼而退的酒席,才是和谐的酒席。

这才是高雅的酒文化!

人学研究网·中华文明栏责编:紫天爵

标签:

上一篇 目录 下一章

猜你喜欢

历史资料上说 古代避讳趣谈
避讳,汉语词语之一,意思是谓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,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,以表示君权敬畏。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特有的一种迷信现象。避讳,汉语词...
万里长城的相关资料 古代粉丝也疯狂
最疯狂的要数白居易的“粉丝”葛清,此人仰慕“小白”不可自拔,索性在颈子以下三十余处都刺刻上了白居易的诗,而且还专门配了图。 现代的追星族大多有贬义,追星...
中考历史速查资料哪种好 卞向阳论旗袍的...
从某种意义上说,旗袍从流行之初就注定了它是拖着西化影子的中华国粹。 (作者:卞向阳,艺术设计学学科教授、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理事、学术委员会委员、中国流行色...
初二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刘伶酒德颂
有大人先生者,以天地为一朝,万朝为须臾,日月为扃牖,八荒为庭衢。行无辙迹,居无室庐,暮天席地,纵意所如。止则操卮执觚,动则挈榼提壶,唯酒是务,焉知其余? ...

强力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