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思通人文历史网
首页 > 历史资料 > 酒文化中不可不知的修身养性之道

酒文化中不可不知的修身养性之道

孟子曰:“禹恶旨酒而好善言。”(《孟子·离娄下》)


(作者:唐东辉,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导师)

中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:高兴时要喝酒,叫“以酒助兴”;忧愁时要喝酒,叫“借酒浇愁”;热闹时要喝酒,所谓“我有旨酒,以燕乐嘉宾之心”;寂寞时还是要喝酒,所谓“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”……

一言以蔽之,酒是要喝的,关键是如何喝?

孟子曰:“禹恶旨酒而好善言。”(《孟子·离娄下》)

大禹厌恶美酒而喜爱善言。

大禹之所以厌恶美酒,《战国策》中记载了其中缘由:从前舜的女儿仪狄擅长酿酒,酒味醇美。仪狄把酒献给了禹,禹喝了之后觉得非常甘美,但因此就疏远了仪狄,戒绝了美酒,并且说:“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。”

真是一语成谶!此话不幸就在大禹的子孙身上应验了。他的孙子太康“甘酒嗜音”,结果导致“太康失国”;夏桀更是酒池糟堤,“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”,最终被商汤所灭。

与厌恶美酒相对,大禹则崇拜善言。《尚书·大禹谟》记载:“禹拜昌言”。大禹听到善言,就给人下拜。孟子也说:“禹闻善言则拜。”(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)好善之心可谓赤诚。

美酒养口腹,其乱至;善言养心体,其德至成圣。故大禹“恶旨酒而好善言”。

这才是好善的酒文化!

孔子曰:“惟酒无量,不及乱。”(《论语·乡党》)

各人酒量不同,要根据自己的酒量来喝酒,以不至醉乱为限度。

孔子说:“不为酒困,何有于我哉?”(《论语·子罕》)

孔子说,不为酒所困扰,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?这对“为酒所困”的现代人来说,真是不可思议。

“男人不喝酒,交不到好朋友。人在江湖走,哪能不喝酒。”“感情深,一口闷;感情浅,舔一舔;感情厚,喝不够;感情薄,喝不着;感情铁,喝出血。”……由不得你不喝!由不得你不痛喝!

孔子不像大禹一样厌恶旨酒,他认为酒还是要喝的,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:“惟酒无量,不及乱。”

每个人的酒量是不同的,这就不能以喝酒的绝对数量作标准,要求每个人都喝一样多。有的人酒精过敏,滴酒不沾也是可以的;有的人酒量浅,少喝一点也是可以的;有的人酒量好,多喝一点也是可以的。但不管酒量深浅,都以不喝醉为标准。

这才是文明的酒文化!

诸葛亮在《又诫子书》中说:“夫酒之设,合理致情,适体归性,礼终而退,此和之至也。主意未殚,宾有余倦,可以至醉,无致迷乱。”

设酒宴客,若能做到合乎礼节,表达感情;舒适身心,复归人性;礼节尽到,客人退席,就是和谐的极致状态。倘若主人情意未尽,客人还未疲倦,就可以继续饮酒至醉,但不能醉到神志不清。

现代交际应酬,可谓无酒不成席:不喝酒,交不到朋友;不喝酒,谈不成生意;不喝酒,尽不到情谊……正因为如此,醉酒成为酒席的常态。虽然大家都知道醉酒伤身,无奈却都受缚于所谓的“酒桌文化”。

诸葛亮则认为,设置酒席款待宾客的最佳状态是:“合理致情,适体归性,礼终而退”。喝酒只是表达情谊的一种方式,不能本末倒置,为了喝酒而喝酒,以致喝得酩酊大醉;只有合乎礼节地表达了感情,使主客身心舒适、人性复归,终礼而退的酒席,才是和谐的酒席。

这才是高雅的酒文化!

人学研究网·中华文明栏责编:紫天爵

标签:

上一篇 目录 下一章

猜你喜欢

中国长城的简介资料 李东阳自夸其子
李东阳四岁时被举荐为神童,父亲带他觐见景帝,李东阳因人小脚短,跨不过门槛。景帝见此情景,便脱口出了上联:“神童脚短。”东阳应声对下联:“天子门高”。 巧答...
初中历史必考题 晋献公假道伐虢
其冬,晋灭虢,虢公丑奔周。还,袭灭虞,虏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以媵秦穆姬,而修虞祀。荀息牵曩所遗虞屈产之乘马奉之献公,献公笑曰:“马则吾马,齿亦老矣!” ...
初二上册历史必背资料 明江山万代暗花...
这件马褂在明江绸地上,织暗花海水江崖、卍字和飘带等纹样,谐寓“江山万代”。此褂织造细密均匀,构图自然流畅,提花清晰疏朗。 明江山万代暗花绸貂皮褂,清,身长...
长城的作文600字优秀范文 明朱权茶谱
茶之为物,可以助诗兴而云山顿色,可以伏睡魔而天地忘形,可以倍清谈而万象惊寒,茶之功大矣!其名有五:曰茶、曰槚、曰蔎、曰茗、曰荈。一云早取为茶,晚取为茗。 ...

强力推荐